身上有不想被別人察覺的東西,就是自卑感。
自卑除了自身因素,也有環境因素;原本讓你自在的特質,當周遭的人改變時,可能會變成自卑。
「謎之纏足」
1. 20歲以上,超過70%纏足重商主義
國內的黃金白銀越多,國力越強。為了設法創造出口,可以對外課徵高關稅,另外,也要設法增加和維持勞動力的便宜,增加人口生育或是從外國尋找勞動力。
重農主義
所有商品的價值,都來自最源頭-農業。工業和商業都是從農業分一杯羹,國家要有錢,最重要是充實農業的生產技術和資本。
John Law
路易15的央行行長,發明紙幣。捅出密西西比泡沫的樓子,引發加稅和路易16的法國大革命。
馬爾薩斯
因為人口成長會快於糧食成長,人類最終會陷於貧窮。且,工業產品總是供過於求,有錢的人不買,想買的人沒錢。
John Mill
經濟成長引擎:人口增長、資本增加、生產技術進步。
段落心得(馬爾薩斯 & John Mill)
資本家發現,如果百姓躺平,不工作也不消費,經濟就會很萎縮;商業活動低落,資本家就沒錢賺。重要的課題是,讓人想要消費,然後因為財務壓力大,就很認真地大量工作。
市場利率是被什麼決定的?現在終於有了答案 - 就是人們的進取心。當下,創業、買房和生小孩,都是進取心的表現。
李嘉圖 Ricardo
兩個國家進行國際貿易,就算某國的所有東西都比較便宜,因為比較利益,還是應該進行貿易,能創造雙贏。
辛尼爾 Senior
提出效用分析,並提出實質利率是忍慾的報酬這個模型。忍慾模型其實辛尼爾本身也認為很簡化,且在當下就有很多的疑問被提出,認為涵蓋的範圍不全面。
薩謬森 Samuelson
二戰後將經濟學改造成現在用數學和函數圖型的模樣,避免大家把事情講得混淆。
古典學派的弱項
利率和貨幣
現在還在升息循環、對抗通膨
少子化到來(中、日、韓、台同步發生中)
未來趨勢 物價和利率是走升還是走跌呢?
根據簡易的供需法則推論
結論如下:
服務業 - 量縮價穩
製造業 - 量縮價微跌
房地產 - 量縮價跌(利率跌)
明清兩朝,世界正歷經大航海時代以及工業革命
世界藉著貿易,賺錢賺到肥滋肥滋~
中國.. 明朝鄭和下西洋、瓷器、茶葉、絲綢
一個萬事俱備 賽道上人人看好的玩家
居然揮刀自宮,頒布海禁,片甲不得下海
WHY?? 這不合理麻!
我的推論如下
通商口岸的貿易活動,從民間觀點看起來,充滿了發財機會和活力~
但這個活力,創造了許多類似頂下郊拼的糾紛和爭鬥
暴力、黑道、殺人、越貨 層出不窮
中國科舉制度創造出來的地方官
一來四書五經沒教人怎麼處理這些事情
二來他們追求的就是任內不要出亂子
能夠安全下莊
這些事情原本就棘手了
明清之後,更有洋人加入來亂 增加複雜性
1. 語言隔閡
2. 用講的不通、給錢也無法擺平、船堅砲利打也打不過
3. 居無定所,難以管理 還會把本地居名載往異鄉
4. 搞傳教活動、反對中國人拜祖、敬重長輩
5. 從身上抽不到稅.. 稅低就來 稅一高船就跑去別處買賣
...
對中央政府和民間而言
洋人來貿易,是好玩又有錢賺的好事
但對地方官來說
整天添亂、判決不服、也不乖乖接受判決的執行
一不高興還會跑到北京告御狀
效益在民間 成本在地方官
這樣的結果 就是地方官不斷和皇帝洗腦
把效益講得很小 壞處放大很多
每個每個地方官 口徑都差不多 皇帝也只好配合下令海禁
我想~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吧 不然實在太不合理了
最近的MeeToo運動
烽火連天
和 左派鬥地主一般的公審
也差距不遠了
更可悲的是
以黑人試探性要上大牙的這個case來說
最後肯定是缺乏證據、不了了之
身為經濟人
當然不能苟同這種
瞎起哄 然後也得不到什麼實際好處 最後兩敗俱傷的作法
對未來社會示範 大概也只留下男性很噁爛 父權
女性訴諸公審 互相挺 抵制噁心男這種階級鬥爭的模式
自由主義右派在處理MeeToo 作法應當如下
1. 提供一個諮詢窗口
2. 教導受害者怎麼暗暗地自己或是委外蒐集證據
3. 證據齊全後進行提告,除了刑事之外,另外要求民事賠償
4. 看對方怎麼來談判以及和解。讓對方用誠意爭取較低的賠償和爭取緩起訴、緩刑
自由主義的精神,是自己要負起保護自己的責任
左派,是把責任甩出來,借用公眾的壓力,進行情緒勒索
站出來需要勇氣,但教導大家當下用最狠最有效的方式保護自己和逞罰侵犯者
才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自由社會
發現 認識的同性戀 工作能力真的比較好!
可能.. 同性戀容易被歧視、被解釋
為了不要被講話 因此在工作的時候特別要求自己
或許你會說 黑人兄弟也飽受歧視 但怎麼沒有工作特別要求自己?
可能一種歧視是天生給定的
另一種是自己追求的
為了自己追求的事物被歧視 所以特別要求自己要表現得夠好
大概是這樣吧~
中國自古
股票出現的時間點太晚
還有農業經濟的特性
所以存下來的錢
只有投資地皮
能夠穩穩賺取被動收入
設想古代
若不買地 賺錢了能幹啥呢?
要就銀子家裡擺
要就買古董字畫
不然就養些人勞作幫農
啪~沒了
不存在其他獲得被動收入的方式
而且中國人多
買了地 橫豎都租得掉
反觀歐洲
勞動力稀缺 地比人多
土地出租困難
獲取被動收入通常就是養牛養羊
吃公有地免費的草料 時間到了就會產奶產肉
不過~這題說不定最後會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勝出
因為自動化農業技術解決了土地沒人種的問題
只要地價購低 買來種些什麼的 連電都能種 每年都能賺到錢
這一點就贏比特幣了
歷史上在中華文化區
商人再怎麼有錢 都沒辦法鬥贏政府
只能不斷捐錢+賄絡
設法讓財產不要轉眼煙消雲散
這道理看似理所當然
然而在歐洲
卻反過來是商人控制著政府
why?
我認為有一個要素
是因為在中華地區
財產和土地是綁定的
相反地 在歐洲 財產是可以隨著船艦運載的
而且 商船都伴隨著武力
因此 中華地區的政權 可以用武力奪取有錢人的財產
但在歐洲 一旦逼緊了 有錢人可以帶著財產和武裝力量
去投靠政權的對立面
所以
只要讓財產失去流動性
有錢人就好控制了